当作业变成“自选超市”某个周二的傍晚,班级群里突然弹出新消息:“今晚作业大家随便抄”。这条来自数学李老师的通知,让所有学生手机屏幕前瞬间凝固——作业还能这样布置? 家长群里率先炸锅:“这不是变相鼓励抄袭吗?”教务处电话当晚被打爆,直到李老师在次日早自习亲自解释:“我特意把题目设计成阶梯式作业链,每个步骤都是下一个解题环节的基础数据,抄作业反而要吃大亏。”
学生们的意外收获原本想偷懒的小张在抄到第8题就发现问题——套用同桌的答案后,第15题出现了分数除以零的荒诞结果。“当时后背都凉了,突然理解老师说的解题逻辑不能断档。”当天晚自习,超过60%学生主动要求重做基础题。
教育者的信任博弈李老师把这种模式称作逆向教学法:“现在孩子更接受验证错误的过程,而不是单纯追求正确答案。上周测试的压轴题,原本的易错点错误率反而降了40%。” 其他学科老师也展开测试:
家长群体的态度裂变开明的王女士发现孩子开始自学微积分:“他说要验证老师作业里埋的‘数据彩蛋’”。保守派的陈爸则在家长会拍桌:“我儿子要是抄作业上瘾怎么办?” 教育专家指出:当抄作业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时,这种行为会自然过渡到深度学习。某重点中学的跟踪调查显示,经历过“可抄作业”实验的学生,在后续学习中更倾向于:
某市重点中学2023年教学改革白皮书(内部资料) |